博客首页|TW首页| 同事录|业界社区

雷军的博客

雷军:人因梦想而伟大

雷军

我对金山感情很深

   最近,我常常想起过去,记忆中不时飘过金山的影子。
    1992年1月,我大学刚毕业半年,在求伯君的感召下,意气奋发加入了金山。到去年年底辞任CEO,一晃,十六年就过去了。不管我内心是否愿意承认,我已经不再年轻了。我已经把我全部的青春年华留在金山了,此生无憾!

 

    回头再看当时的公司内部海报,唏嘘不已:我的青春,我的金山!
    这幅海报原型是毒霸研发部门创作的,标题叫“我的青春,我的毒霸”。那是2002年,为了给金山找块根据地,陈飞舟领着一大帮刚毕业的年轻的工程师没日没夜的工作,浴血奋战,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,他们用青春、汗水和泪水换来了毒霸前三甲的市场地位。这是一群二十三四岁的年轻小伙子们在奋斗过程中真实写照。
    他们的海报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词霸部门也同时推出了他们的口号“爱上词霸的日子,每天都很精彩”。
    后来,公司市场部根据这个创意重新创作,背景采用了部分员工的合影,在全公司内推广了“我的青春,我的金山”这幅海报。

 

    金山就是这样溶汇了无数人年轻人的青春和梦想。
   上市那天,我给全员发了一封信,“一起哭过笑过的兄弟们,让我们一起举起庆功的酒杯,一起为我们自己大声欢呼:我们上市了!”陈飞舟看过非常激动,打电话说,只要是热爱金山的同事们都会被“一起哭过笑过”这几个字打动。陈飞舟1998年大学毕业就加入了金山,也加入金山十年多了。他现任金山副总裁,主管游戏部门的研发工作。他的青春,他的热情,也在十年奋斗过程中绽放。
    金山的二十年,燃烧着所有金山人的青春和梦想!

    金山即将迎来二十周年庆,仅以此文祝贺金山和所有金山人。

 

附2007年10月9日金山上市当天致全员信

 

致全体金山人:

  2007年10月9日上午十点整
  金山软件成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
  这一刻将永久地铭刻在每个金山人的心里

  “宝剑锋至磨砺出,腊梅香自苦寒来”。经过了长达八年的上市准备,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的幸福时光。这一刻属于每个金山人,没有大家的拼搏和奋斗就没有今天的灿烂笑容;这一刻属于敬爱的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,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关心就没有今天的举杯相庆!
  从1988年创办至今,金山经历了十九年的风风雨雨。创业初始,我们憧憬“让我们的软件运行在每台电脑上”;事业低谷,我们依然渴望把金山办成世界一流的软件技术公司。在残酷的产业生存环境和浮躁的商业氛围里,我们始终坚持技术立业,我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,在每个十字路口,我们选择了胜利的方向。面临跨国公司和盗版的双重挤压,金山人不畏艰难险阻,从WPS到金山词霸,从金山毒霸再到网络游戏,越战越勇,在一个又一个战场上大获成功,甚至在日本、越南也获得了足以令国人骄傲的成绩!
  十九年的春去秋来,时间没有在我们的脸上留下印记,我们依然象刚创业一样,充满了激情和活力!八月,金山毒霸成功通过了世界顶级的VB100的测试,成为唯一一款通过VB100的国产杀毒软件;九月,WPS Office 2007顺利发布;前不久,研发了三年半的《春秋Q传》正式公测。我们的各项业务都在快速前进,我深深地为我们的公司感到自豪!
 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我们金山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负、能打硬仗的团队。“一路上有你,苦一点也愿意”,一起哭过笑过的兄弟们,让我们一起举起庆功的酒杯,一起为我们自己大声欢呼:我们上市了!
  从此刻起,金山翻开了新的一页,我们将以快乐、轻盈的步伐开始乘风破浪、大展宏图的新征程!

 

雷军
10/9/2007 于香港

 

PS: 我应该算词霸的第一个产品经理,1996年设计并规划这个产品。今天见了词霸现在的负责人,他告诉我金山词霸新版下了很大功夫,甚慰!该版内含六本牛津权威词典,详情请见金山词霸2009牛津版专题

 

登录www.leijun.com看雷军更多博文

Tags: , ,

星期三, 11月 12th, 2008 未分类 1条评论

失败的大学创业经历

    不少人想白手起家、空手套狼,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件事情。我特别想问:你为什么不能先做能力及资源上的积累后再创业呢?如果你觉得机会难得,为什么不去试图说服更多人给资源后再创业呢?
    我参与创办过了金山软件、卓越网,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了不少成功的创业项目,看起来很拉风。但其实上我也有过非常惨痛的失败。创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一定要想清楚,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出发。
    有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去创业,有的人为了面子和虚荣盲目去创业,这样的创业注定会很坎坷!

 

《我十年的程序员生涯》系列之三:阳光灿烂的日子

惨痛的大学创业失败的经历

 

    1987年我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。武大是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,只要修完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。刚上大学,我对自己要求比较严,就开始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。仅用了两年时间,我就修完了所有学分,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。(关于如何两年修完全部课程,不少大学生非常关心,我以后会详细介绍。)
    虽是速成,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。当年《PASCAL程序设计》课程的作业,老师觉得非常出色,选作了下一版教材的示范程序。据后来的师弟们说,我是系里二十年来拿过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》满分成绩的仅有两个学生之一。那时,我酷爱写程序,已经在老师实验室“泡”了一年多,成了各个实验室的“老油条”。
    读完两年大学,我已经不满足于校园生活,准备闯荡江湖了。当年的游侠,必备如下的装备:一辆破自行车和一个破包,包里至少要装两盒磁盘及三本很厚的编程参考书。武大樱园宿舍到电子一条街,距离并不远,但走路需要四五十分钟,自行车成了必须的装备,新自行车招贼,所以最好是辆“破”自行车。当年最好的电脑是286,内存也只有1M。对于一个高手来说,所有常用软件必须自备,至少需要20张软盘。编译工具里没有编程接口资料,也没有电子版的图书,只好常备几本很厚的编程资料。那时的书质量不高,内容也不全,还常常有很多错误,至少需要三本对照着看。背着三本很厚很沉的书跑来跑去,肯定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。就是那个时候,我下定了决心,要写一本没有错误、内容全面的编程资料书,让所有程序员只带一本书就可以了。这本书就是我和同事1992年合著的《深入DOS编程》。

 

    就这样,我骑着破自行车,背着装满磁盘和参考书的大包,开始闯荡武汉电子一条街。

    刚出道时,我的想法比较简单,只要能学东西,干什么都可以,赚不赚钱不重要。我对各种新生事物都抱着非常浓厚的兴趣。接下来的两年,涉猎之广,令我自己今天也很惊讶。我写过加密软件、杀毒软件、财务软件、CAD软件、中文系统以及各种实用小工具等,和王全国一起还做过电路板设计、焊过电路板,甚至还干过一段“黑客”,解密各种各样的软件。两年混下来,各家电脑公司老板都成了熟人,他们有任何技术难题,都愿意找我帮忙。这样,我成了武汉电子一条街的“名人”。

 

黄玫瑰小组

 

    1989年5月,我在电子一条街上认识了王全国,他在一家校办的卖电脑的公司里负责技术支持。很快,这位比我高三级、年长四岁的留校老师成了我最好的朋友,我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今天,现在他在金山,任副总裁兼CIO。
    当时他想做加密软件,正在做一个加密软件的界面,而我正好在写加密软件的内核。我们俩约定暑假合作写款加密软件。八月份正是开始,我们两个人大约用了两周时间,没日没夜的辛苦,完成了所有编码、测试、界面设计以及说明书等,这款加密软件就完成了。
    当时正在放映电影《神秘的黄玫瑰》,王全国就建议以“黄玫瑰小组”(Yellow Rose)来署名我们的作品。就这样,黄玫瑰小组诞生了。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作品里面,经常用 “馈人玫瑰之手,历久犹有余香”这句话作为标准签名档。
  BITLOK发布后,获得了同行不少的赞誉,“黄玫瑰小组”也开始有了点名气。

 

“反病毒专家”

 

  1989年底,计算机病毒刚刚在国内出现,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。为了解决学校机房染毒的问题,我和同学冯志宏合作开发出了《免疫90》,这是我写的第二款商业软件。
    回忆起当时的合作,冯志宏说:“当时病毒流行来,就起了念头要做一个杀毒软件,两个人都有这个想法,就有合作啦。当时的条件并不好,我们在外面的一个公司找了一台机器上机,两个人分工合作开发程序,因为寒假自由时间比较充裕,就选择了在寒假进行开发。武汉的冬天特别冷,每天我们都从武大骑车到那个公司去上机,风雪无阻,脚也生了冻疮,放假时食堂吃饭不方便,就经常自己动手煮波纹面,直到几年后雷军还在提‘冯志宏煮的波纹面很好吃’。”
    免疫90是用PASCAL写的,最终的版本可以查、解当时发现的所有病毒。我现在还对这个程序记忆犹新:这个杀毒软件具备病毒免疫功能,如果染上病毒,该程序可以像抖落身上灰尘一样把病毒清除;还做到了样本库升级和在英文环境下英文显示,在中文环境下中文显示;用户甚至可以用文本方式手工增加病毒库。这些功能今天看来没有什么,但大家想想这是1989年底我们的作品。
    免疫90售价260元一套,上市后在武汉就卖出了几十套,我们每人赚了好几千元。在老师推荐下,免疫90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。我在《计算机世界》等刊物上发了很多篇关于病毒的文章,成了当时小有名气的“反病毒专家”;最让我难忘的是,还在学术刊物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》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,并入选第一届青年计算机大会论文集。当时,湖北省公安厅还专门请我讲课,讲反病毒技术。
    1990年,随着防病毒市场逐步开始启动,公安部介入了反病毒软件的研发及产品管理。我没有正式从大学毕业,觉得写杀毒软件麻烦太多了,就暂停了免疫90的后续研发。

 

“开放源代码”

 

    我还与冯志宏合作开发过一个共享软件RI(RAMinit,清内存的小工具)。
    当时RI很流行。之所以能够流行,是因为当时电脑的内存很小,在运行程序多了之后会导致系统速度变得很慢,而有些软件则可能因为内存被其他资源占用而无法运行,这时候就需要重启电脑。RI执行以后驻留内存,然后随时可以通过可自定义的热键(默认同时按下左Ctrl和右Ctrl)来清除当前的环境或正在执行中的程序,回到驻留RI时的DOS提示符状态下。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免收频繁重启的痛苦,我决定把这款工具软件完全免费。
    这个产品对于程序员调试程序非常方便。开发软件的过程中,总存在很多死机的 bug, 需要频繁重启电脑。使用RI可以提高程序员的效率。很快,RI在当时程序员也几乎是人手一份的必备工具。
    1992年底,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重写了RI,新版的RI 2.0功能更为强劲。为了让更多的程序员来帮我修改完善,我公布了所有的源代码。
    看来RI也算国内最早一批开放源代码的免费软件了。

 

黑客生涯

 

 1990年初,我在一个朋友那用了WPS汉卡,当时就被震住了。界面易用美观,更强的是打印结果可以先模拟显示出来。署名是香港金山公司求伯君,觉得这个“香港”软件写得真好。由于当时的电脑存贮和运算能力不足,WPS软件需要一块价值不菲的汉卡支持。我特别想买套来用用,但买一套需要2000多元,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。没有办法,我决定把WPS解密,并移植到普通电脑上直接使用。
   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我几乎有两周没怎么睡觉,终于完成了。在使用过程中,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增强和完善,不少朋友觉得很好用。于是,我解密的WPS版本成了国内最流行的WPS版本了。因为这个渊源,我后来认识了求伯君。
    我成功破解过不少软件后,成了当时圈子里面几大解密高手之一。有次一个朋友告诉我,《自然码》加密做得很牛。我和王全国就着手解密《自然码》,没过多久就搞定了。但研究完后,觉得自然码的代码写得非常好,越研究就越佩服自然码的作者周志农。后来我到北京,第一个想认识的牛人就是周志农。

 

失败的大学创业经历

 

    我在图书馆看了一本《硅谷之火》,深深被乔布斯的故事吸引。八十年代是乔布斯的年代,他是全世界的IT英雄,当年的影响力绝不亚于今天。九十年代初,连盖茨都说,他只不过是乔布斯第二而已。在电子一条街打拼一段时间后,自我感觉良好,就开始做梦:梦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每台电脑上,梦想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。于是,下面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了。
    那是1990年七八月,大三暑假。王全国有个同事,和他的一个朋友想办家公司,拉我和王全国入伙。他们俩人负责市场销售,我和王全国负责技术和服务,股份四个人平分。我和王全国对自己的技术相当自信,他们俩也对自己的销售能力非常自信,好象“天作之合”,我们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。我当时想,乔布斯、盖茨、戴尔就是大学创业成功的,我为什么不可以?想到这些,顿时热血沸腾,脑子晕晕的。今天回想起来觉得好奇怪,我们好象根本就没有讨论过,开公司谁投钱,开张后做什么,靠什么赚钱等等实际问题。真的是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”。
    公司取名为三色Sunsir,我们希望红黄蓝三原色创造七彩的新世界,放飞我们创业的梦想。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什么钱,也没有找人投资,最后还是我帮公司拿了第一张单子赚了几千元,才开始启动了。

    刚开始,租用了珞瑜饭店103房间作为办公室。我们什么赚钱就做什么,没什么套路。每天忙得热火朝天,白天跑市场销售,晚上回来做开发。后来找了一个方向,做仿制汉卡。办公室十几平方米,放了桌子和电脑,就没什么地方。我们晚上基本不回宿舍,睡觉的时候五六个人就直接躺在办公室里。实在找不到地方躺的人,就只能坐在电脑前干活了。不久,李儒雄加入了我们的团队。他也是一个很能干的人,后来他参与创办了连邦软件,曾任连邦软件总裁。
    没过多久,我们仿制汉卡的技术就被人盗用了,他们一次做的量比我们大,卖的价钱也比我们便宜,这个产品几乎没挣到什么钱。
    看起来我们的团队也很强大,公司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四个人,业务范畴也挺宽的,卖过电脑,做过仿制汉卡,甚至接过打字印刷的活。实际上,帐上基本没什么钱,连吃饭都是个问题。有个兄弟吹牛说他麻将打得好,自告奋勇去和食堂师傅打麻将,真的赢了一大堆饭菜票。后来实在没钱的时候,我们就派他去打麻将赢饭菜票。我们就是这样过日子的。
    还有件很烦心的事,就是四个股份相同的股东,谁做董事长,谁说了算。我当年二十岁刚出头,不想掺和这样的事情,但他们好几次把我从武大的教室里面叫出来开会,一开就是一通宵。短短几个月时间,董事长改选了两次。和所有创业公司一样,中间还发生过好多好多事。

 

    高涨的创业热情被残酷的现实一天一天消磨,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,我是否具备创业所需要的能力?琢磨了好几个晚上,我提出了散伙。
    那是冬天的一个星期天,大家同意了我和王全国退出,我们分了一台286、一台打印机和一堆芯片,就离开了。虽然我们一起创业只有半年多时间,回想起来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,觉得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。
    经过了创业的煎熬,回到学校,心里轻松极了,一个人走在武大的樱花路上,觉得阳光灿烂。
    我的大学创业过程就这样惨淡收场了。
    我觉得,人就是在挫折和失败中成长的。正因为这次失败,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,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脚踏实地、一步一步干的心理准备。

 

    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。
    我不顾一切来到了中国IT的中心北京,闯荡京城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。

Tags: , ,

星期一, 11月 10th, 2008 未分类 6条评论